開啟未來:到2025年每年推動2兆美元氣候創新投資

盤點2024淨零先進科技趨勢

先進科技發展影響全球減碳的進程

先進科技在實現全球減碳目標中扮演關鍵角色。然而,目前已知且成熟的技術僅能解決到2050年所需減排的60%,其餘40%的減排需求仍需要創新及研發,而這些技術發展速度的不確定性使得各行業的減碳進程充滿挑戰。

舉例而言,由於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,大型電池儲能系統何時能低價生產,將影響到電力生產商是否繼續使用化石燃料,否則將面臨電力供應短缺的問題。

盤點2024淨零先進科技趨勢

近年科技發展及政府支持使減碳資本市場趨於樂觀

儘管存在著這些挑戰,近年的發展卻證明研究及商業運用可以提供新技術,並減低節能技術的成本。在過去的十年來,可再生能源、電動車電池、LED照明和其他節能技術成本下降了近90%,同時資本供應也逐步增加。

如清潔技術股票 (CleanTech Stocks) 的重新估值和對可持續性及環境、社會和公司治理 (ESG)目標的投資增長,再加上各國政府的財政支援及大型企業的減碳承諾,皆給予環境技術相關的企業家及支持者帶來信心。

未來可再生能源將比化石燃料更具成本優勢
未來可再生能源將比化石燃料更具成本優勢 (Source: Canary Media)

相對的,這也引起了質疑聲量,擔心造成ESG經濟泡沫化的現象。不過撇除資本市場投資外,不可否認這仍是全球人類的當務之急。

龐大的氣候技術需求創造龐大潛在市場

而氣候技術需求巨大,創造了龐大的潛在市場和投資機會。根據麥肯錫的預測,到2025年,下一代技術可能每年吸引1.5兆至2兆美元的資本投資。為了進入這些市場並成功運作,老牌公司、初創公司和投資者需要對技術進步、客戶需求和承諾,以及政策環境有一個細緻且不斷發展的理解。

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提出了五個相當具有潛力的領域,以及規模擴大的路上可能遇到的潛在障礙:

  1. 交通、建築和工業電動化
  2. 農業的下一場綠色革命
  3. 電網重塑以提供潔淨電力
  4. 擴大輕的使用
  5. 擴大碳捕獲、利用和儲存
2025年五大可持續性技術領域投資金額 (Source: Mckinsey)

當然,實務上對每個領域的都包含了複雜的生態網路、商業模式與各種機遇,這代表要想在這些領域中取得成功,需要對於技術力、市場需求和政策環境的細緻理解與敏銳。此外,更需要老牌公司、新創公司、投資者和政府之間的協作,才能真正實現永續。

一、使交通、建築和工業電動化

  • 更好的電動汽車電池:電池化學(固態、凝膠和泡沫電解質的創新)、富含矽的陽極和電池控制軟體的創新。
  • 高效建築系統:使用節能技術,例如利用”熱泵”代替傳統的鍋爐和火爐來為建築物保暖,每年可以減少全球 CO 2排放量 30億噸。
  • 工業電動化:隨著可再生電力和電動設備價格下降,工業公司可以通過電動化其運營降低成本和排放。

二、在農業中展開下一場綠色革命

  • 零排放農業設備:從傳統化石燃料設備,如拖拉機、收割機等轉向零排放替代品,部署零排放設備可節省每噸二氧化碳當量 (CO2e) 229 美元的成本
  • 替代肉類:以植物為基礎和培養的肉類替代品,以減少甲烷排放。
  • 甲烷抑制劑:開發能夠改變動物消化過程來抑制甲烷產生的飼料補充和替代品。
  • 壓縮堆肥處理:在厭氧消化器中處理牛和豬的糞便可以減少排放,並產生可再生的沼氣,可用於農場、出售給電網,或投入“金氫”的生產。
  • 生物工程:通過生物工程手段提高農業生產力,並實現碳封存。
  • 農業封存:作物從空氣中捕獲碳,再掩埋於邊際農地(農田周圍不適栽種作物的土地),接著用鹽分來「醃漬」以維持生物質乾燥,來抑制微生物活動並避免分解,實現生物質碳的穩定封存。
農業封存示意圖
以鹽漬方式將作物與碳封存地底 (Source: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)

三、重塑電網以提供更潔淨的電力

  • 長時儲能:探索如功率轉為氣體、流電池和壓縮空氣等儲能技術。
  • 先進控制:實施提高電網韌性、靈活性和效率的技術。
  • 軟體和通信:通過高度靈活的軟體定義解決方案實現電網數位化。
  • 車輛對電網整合:利用電動汽車電池進行電網儲能。
  • 建築對電網整合:將建築與電網整合,以提高系統性能。
  • 下一代核能:探索先進核技術以實現無排放的發電。
  • 高效能材料:在清潔能源應用領域進行材料創新。

四、擴大氫的使用

  • 低成本生產:將水電解成氫,「綠氫」被視為可替代化石燃料。

然而「電解水製氫」往往需要非常多純水,平均製造一公斤綠氫需要大約九升的水。因此,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研究人員便提出的新解方「海水製氫」,希望可讓海水在不需經淡化處理就可以製氫,更便宜、更快速。

海水製氫
不用經過淡化處理,澳洲「海水製氫」更便宜也更快速 (Source: 科技新報)
  • 道路運輸燃料:推廣氫燃料電池電動車輛,特別是用於長途運輸。
  • 非氫產氨:在氨生產中使用氫作為燃料和運輸。
  • 鋼鐵生產:使用氫進行鋼鐵生產的脫碳。

目前日本已實現「碳循環煉鐵」:回收産生的二氧化碳並重新作為一氧化碳使用,並取代煤炭。未來更進一步在相關減碳排技術中,用氫氣直接還原煉鐵,被視為中長期的核心技術而受到期待:通過用可再生能源製備的「綠氫」還原鐵礦石時,能不産生二氧化碳。實際上,歐洲等地已有部分企業開展實用化,不過仍需解決能源效率以及採購綠氫問題。

  • 航空燃料:市場持續在探索氫作為航空燃料的可能性與永續力。

五、擴大碳的捕獲、利用和儲存(CCUS)

  • 燃燒前&後的捕獲技術:從工業源頭捕獲二氧化碳的先進技術。
  • 直接空氣捕獲(DAC):使用液體溶劑或固體吸附劑,將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分離。

2023年,美國能源部宣布「賽普勒斯計劃」,目標是每年從大氣中捕捉超過100萬公噸二氧化碳,並永久儲存在路易斯安那州卡爾卡西約郡的地底。

  • 以碳捕獲和儲存的生物能源(BECCS):將現有的燃煤電廠轉換為使用生物質並配備碳捕獲和儲存技術。

例如,中興大學、逢甲大學、清華大學等校系合作,發展一站式碳捕獲暨再利用系統:透過薄膜分離技術 從焚化廠煙道的空氣中分離出二氧化碳,達到碳捕捉效益。

碳捕獲技術
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、中興化工系、逢甲大學環工系教授、清華大學分環所教授共同合作,從煙道中分離出二氧化碳,並透過純化、電化學再利用等技術,開發「一站式碳捕獲暨再利用系統」。(Source

此外,中研院也設計「人工固碳循環」技術,希望進一步將二氧化碳轉換為可再利用的化學品。

  • 生物碳:透過熱解或氣化處理農作物殘留物等廢棄生物質而製成,可改善土壤健康並封存碳。
  • 二氧化碳濃縮混凝土:將捕獲的二氧化碳納入混凝土中,以減少排放。

混凝土是最常見的建材之一,但同時二氧化碳排量也是人類活動數一數二高的。對此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(WSU)工程師開發的新製程,打造負碳環保混凝土,讓混凝土吸收的二氧化碳比材料製程中排放的還多,且抗壓強度與普通混凝土相當。

負碳混凝土
一種含有高達 30% 處理過的生物炭的新水泥配方可用於製造負碳混凝土(來源:Depositphotos

在迎接氣候變遷挑戰的同時,創新科技為實現淨零目標提供了關鍵支持。從電動交通到綠色農業,再到電網升級和氫能利用,新一代氣候技術開啟了多元解決方案。儘管挑戰重重,但現在是投入創意、資本和信念致力於氣候創新的時刻。

談減碳、捕碳之前,先做好碳盤查與碳足跡計算!

根據 1.5C科學減碳倡議標準協會,建議企業採用「SBTi 科學基礎減量倡議目標」,是全球第一個為企業設立「淨零碳排放標準」的減碳框架,強調以科學數據標準認證來量化減碳作為,進而提出具體解決方案,而不是將「減碳」淪為理想和口號。​

也就是說,企業必須做好基本的組織碳盤查與產品碳足跡計算,透過精準的數據取得可信且合規碳排量,進而做為查驗認證、碳費申報、碳稅徵收、減碳績效、碳權計算等的依據。

LnData亦透過科技及數據對抗氣候變遷。我們提供台灣唯一合規且即時的企業碳排計算平台,讓企業以系統化、自動化的方式,合規且即時的完善永續解決方案。我們減少企業在碳排查的70%的人力耗費、降低60%的驗證時間並提升3倍的永續方案效率,讓企業無後顧之憂的為減碳盡一分心力。

你可能有興趣:台灣手搖飲數位專題

台灣手搖飲數據專題

--

--

LnData 麟數據科技

台灣領先的數據顧問品牌,提供企業專業且多元的數據服務與趨勢洞察。